近来踝关节扭伤,加上实在是太忙了,一直无法去健身房,不仅杠铃深蹲,杠铃硬拉无法玩,考虑到自由泳打水,连游泳都无法坚持。只能拖着跛脚,在篮球场上折返跑,练习有氧。但健身首先要健脑,学而不思则罔,总结一些自己的经验,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,对提高效率肯定有帮助。
先说一下,纯粹是个人心得,一家之言。再加上干货,懒得找图。
嗯,下面是正文干货部分:
体会1。健身不等于健美。
如今很多健身爱好者,甚至包括一些不专业的健身教练,在谈到健身训练的动作和安排时,都是围绕着练习肌肉来说的:
例如,今天安排练习胸部,明天练习腿部,后天练习肩膀。
例如,某个动作可以更好地刺激某个肌肉后束。
这是比较狭隘的认知。健身不等同于泛健美,健身不应该窄化为肌肉训练。
的确,有些人健身的目的是练肌肉。如果有人明确了我只是想练大肌肉,那么他就奔向这个目标。
但是根据我的观察,这样的人很少。大多数普通人的健身需求不是为了练习肌肉,而是为了出汗、瘦身、健康和美丽。
但是最终却被健身教练、老练家子、健身网络媒体带来了肌肉训练。
健身是一个很大的概念,比如铁、瑜伽、跑步、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(太极拳)、广场舞等。,可以是健身,练肌肉或者健美只是健身的一小部分。
体会2。健身的最大成本是时间。
锻炼需要时间。
学健身需要时间。
往返健身需要时间。
练习后需要额外的休息时间。
事实上,在健身方面投入多少,除了你的主观意愿和动机,还主要取决于你是否有多余的时间。
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永远是稀缺资源。不要认为学生和年轻单身有很多时间。不要忘记有时间和机会成本,也就是说,健身时间可以做其他事情,带来其他好处的可能性。
因此,权衡一下自己有多少时间成本可以支配,不要好高骛远地认为我每天花2个小时好好练习,会怎样。
大多数人真的抽不出2个小时。
体会3。利用碎片时间训练。
现代人很难有很多时间。如果你坚信健身需要一个小时的固定时间,结果往往无法练习。
。。。
事实上,3分钟和10分钟的碎片时间非常适合健身。3分钟可以跳绳,不考虑次数;你可以做20个俯卧撑和20个深蹲。10分钟可以跑1.5公里左右;你可以爬楼梯。
古代人学习就有立即枕上厕所的三上碎片时间之说,现代碎片生活中更应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。
当然,连续抽出一个小时肯定会更有效,但是你能抽出来吗?
体会4。日拱一卒,将健身融入生活。
Nopainnogain是不可取的。如今大家都说可持续发展,安全稳定有序逐步发展。但什么是nopainnogain文化呢?只是死磕,练到吐,练到第二天拉屎蹲下都站不起来。
锻炼的过程是身体受到一定的压力或损失,身体感知后进行补强,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后变得更强。适度的压力和痛苦是必要的,但是过度的痛苦。这是身体在发出警告,甚至寻求帮助的信号。
大幅度超越身体负荷能力的训练,无论是抵抗还是跑步,都会带来整体的低效成长、高伤害概率、过度疲劳、状态下生病。
智者应该是Alittlepain,onestepforward。
拖地等家务加快,心率提高到110,不是健身吗?
出去上下班骑自行车代替公共汽车或开车不是健身吗?
去超市购物,带着15公斤的食物走1.2公里回家不是健身吗?
训练融入生活,有心就好。不要低眼睛,看不到这种仪式化不太强的健身模式。
积溪流也是河流。
体会5。杠铃太重要了。
回想起早些年,我居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在哑铃上,真的觉得不值得。还没有玩过杠铃,就开始玩哑铃了?这儿没有展开,主要是我这么多年还没有玩过杠铃,怕说不好。建议大家看一下这本书《力量训练基础》,国内已有中文译本。
体会6。注意有氧和心肺能力。
我见过很多力量和身材都很好的人。但是跑了就喘,走多了就累。显然心肺有氧是不可能的。
这种人通常不练习耐力或有氧的原因是害怕肌肉脱落。从健康、长寿和日常活力的角度来看,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。心血管健康最有效的获取方式是进行各种心肺耐力(有氧耐力)训练。一个壮汉其实只是一种花架,不健康,不真正强壮。
阻力训练对心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,但效率不高,程度有限。体质应该均衡发展。
体会7。健身优先考虑运动能力。
我这里的运动能力是指力量、耐力(心肺和肌肉,有氧和无氧)、速度、柔软、协调等。
综合体能提高了,再去追求细分诉求(体重控制,局部塑形等),事半功倍。
本周直接抱着我要瘦5斤,或者肚子瘦x公分,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。
你应该考虑今天的训练能提高你的身体能力,而不是考虑今天的腹肌训练和明天的二头肌训练。
体会8。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和网络名人。
训练系统、计划和动作不应该判断是好是坏。在不受伤的前提下,只有训练系统、计划和动作适合你。
正如小学课文中的小马过河:水深不深,看人。
找出自己是小马,老牛,还是松鼠?选一种适合自己的
健身方式,强度,模式,总量。别胡说八道,别太享受轻松。
同时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,随时考虑调整。
果不其然,回到开头,健身先健脑,这是一个辩证法,发展唯物史观的哲学问题。